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乡土名博 -> 列表

pandeng:一个家族,缔造一个乡村的千年记忆

2015年08月04日 11:02:56 来源:新浪博客

  南湖薛氏:平阳最早出现的望族

  一个家族,缔造一个乡村的千年记忆

  南湖乡地处鳌江上游、平阳县西域,物阜民丰,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淤积盆地,为浙江省马蹄笋之乡。人道是,“一部南湖史,半部在薛家。”为梳理南湖的历史脉络,探访那千年之前就扎根于此的薛氏人家,我们一行从水头镇出发,轻车直上汤家岭头,不到十分钟,便来到进出南湖的山口。

  湖山形胜鱼米乡

  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北港南湖一带烟波浩渺,“湖水深畅清泚,堤岸宽坦四达,沿岸桥梁红楹垂杨,绿栏拂柳,尽日画舫来往,笙歌不断,如杭西湖。”这是清代平阳县令何子祥在《蓉林笔钞》中所描绘的一派繁华景象。“开闽进士”薛令之曾孙薛怀干,字直夫,唐进士第,授知雷州府,因向往南山生活,后弃官仙游迨至南湖,但见一潭平湖似镜,周遭青山蒙蒙,风光宜人,遂居焉。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薛怀干自福建长溪廉村迁居平阳南湖狮子山麓肇基,为平阳薛氏始迁祖。薛怀干择一处门对笔架山,后有吼狮拜水之所在,营建九椤厅堂,东西轩翼以书楼,周围辕墙,前溪后溪环绕其间,植以潇潇风荷箭竹,前进义门树三对旗杆,洋洋大观矣。南宋时期,南湖薛家最是昌盛,为高扬学风,薛家人在门庭东北里许之湖滨枫树下,构造一塔(塔身于清道光年间坍圮,塔址尚存);为彰显先祖薛昌宋之拳拳报国心,绍兴二十四年(1154)在门庭西侧后溪之畔,建“宝山寺”(现名“宝山殿”,为县级文保单位)。这一塔一寺,为淼淼南湖平添了“月移塔影过湖去,云带钟声穿林来”之禅境。薛家学风兴盛,乡人习称薛宅为“旗杆内”。

  科第传芳旗杆内

  薛家年有“十八担书笼出南湖”,文武兼修,甲第蝉联,殊为难得。元代“东海名儒”史伯璿在《薛氏会芳集·序》中,记曰:“薛氏世居南湖,为平阳右族,故代常不乏人。自宋迄今(元),登文武进士者,六七十人;高蹈隐逸者,五六人;著书立言者,三四人;以诗章鸣世者,八九人。”(民国《南雁荡山志·人物》)据《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教育志》、《平阳薛氏志》等记载,自北宋绍圣四年(1097)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凡170余年间,从旗杆内出仕为官的60余人,登文科进士19人,武科进士42人。

  文科进士有:绍圣四年(1097)登第的薛昌宋(薛怀干十一世孙,历官诸军审计司、监左藏库);政和二年(1112)登第的薛子才(薛怀干十一世孙,知嘉鱼县)、薛彦时(薛昌宋从子,监左藏库);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第的薛凤(薛昌宋从子,太常博士)、薛伟(薛昌宋从子,楚州道判);庆元五年(1199)登第的薛祖该(薛昌宋从曾孙)、薛君用(薛昌宋从玄孙,兵部架阁);嘉定十六年(1223)登第的薛士囦(薛怀干十三世孙,临安教授);宝庆二年(1226)登第的薛从龙(薛怀干十四世孙,广州提刑);淳祐元年(1241)登第的薛焴(薛怀干十二世孙);淳祐四年(1244)登第的薛伯玉(薛怀干十二世孙);淳祐七年(1247)登第的薛廉生(薛怀干十三世孙,擢参议大夫)、薛据(薛怀干十四世孙,浙东常平提举);淳祐十年(1250)登第的薛梦龙(武举换文);宝祐元年(1253)登第的薛梦桂(薛怀干十三世孙,平江府通判);宝祐四年(1256)登第的薛文龙(薛怀干十四世孙,宁国节度推官);咸淳十年(1274)登第的薛应林(薛怀干十四世孙,知余杭县)、薛思齐(薛怀干十五世孙)、薛魁祥(薛怀干十六世孙,授淳安尉)。

  武科进士有:绍兴三十年(1160)登第的薛仁敌(薛怀干十一世孙,授训武郎);绍熙四年(1193)登第的薛秉成(薛怀干十二世孙,知山阳县);庆元二年(1196)登第的薛直夫(薛怀干十二世孙,知雷州府);庆元五年(1199)登第的薛伯瞻(薛怀干十二世孙);嘉泰二年(1202)登第的薛伯虎(薛怀干十二世孙,太常博士)、薛居简(薛怀干十三世孙);开禧元年(1205)登第的薛季通(薛怀干十三世孙);嘉定元年(1208)登第的薛从虎(薛怀干十四世孙、薛从龙弟,知朝阳县);嘉定四年(1211)登第的薛宗贺(薛怀干十三世孙,检司使);嘉定七年(1214)登第的薛季高(薛怀干十三世孙);绍定二年(1229)登第的薛斌(薛怀干十三世孙,授袁州路钤)、薛梦管(薛怀干十三世孙);嘉熙二年(1238)登第的薛梦龙(薛怀干十三世孙);淳祐元年(1241)登第的薛季袭(薛怀干十三世孙,知衡州)、薛梦远(薛怀干十三世孙)、薛举岩(薛怀干十四世孙,知黔阳县)、薛肖岩(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泰兴县)、薛思赞(薛怀干十五世孙,知昭州);淳祐四年(1244)登第的薛应雷(薛怀干十四世孙,光州通判)、薛万石(薛怀干十四世孙,知阳朔县);淳祐七年(1247)登第的薛时举(薛怀干十三世孙);宝祐四年(1256)登第的薛时若(薛怀干十三世孙,知东阳县)、薛亨雷(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沣阳县)、薛亨亮(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泰兴县)、薛一雷(薛怀干十四世孙)、薛曾(薛怀干十五世孙);开庆元年(1259)登第的薛济卿(薛怀干十三世孙,秘书修撰)、薛林孙(薛怀干十三世孙)、薛鼎翁(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海门县);景定三年(1262)登第的薛德威(薛怀干十二世孙)、薛应龙(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惠州)、薛骙孙(薛怀干十四世孙,知阳江县)、薛文焕(薛怀干十四世孙,知慈利县);咸淳元年(1265)登第的薛次魏(薛怀干十四世孙,建德县宰)、薛文虎(薛怀干十四世孙)、薛式之(薛怀干十四世孙);咸淳四年(1268)登第的薛应子(薛怀干十四世孙,知邵阳县)、薛炎午(薛怀干十六世孙,武岗尉);另武科补遗:薛幼度、薛峙、薛蓝、薛郸(均系薛怀干十四世孙)。

  经文纬武垂青史

  南湖薛家秉承“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祖训,孝悌有道,能仁邑里,习文崇武,代有才人流芳青史。

  薛昌宋,字康朝,在京负责监督军费开支之要职。时权臣童贯刚愎自用鼓吹北伐,薛昌宋极力反对这种“轻启边衅”的盲目之举,因“忤贯”,被罢官除名。后金兵进犯京畿,徽、钦二宗“蒙尘”。当都兵马大元帅康王声讨金人的檄文传来时,薛昌宋感愤而作《忠义咨》。他在文中怒斥“奸人误国”,号召“追击狂虏”,倡议“奋振厉之威,雪中原之耻”,呼吁“亟请移军,乃为报国,其虽诛戮,所不敢辞”。文词慷概激昂,不畏权贵,为抗金御寇发出时代的强音。在那个奸佞当道的朝代,薛昌宋壮志难酬,最终忧郁成疾,卒于袁州知府任上,棺椁归葬于平阳故土。后宋高宗赵构感念薛昌宋忠贞报国之心,敕封其为“谏议忠训大夫”。乡人为纪念薛昌宋的爱国情操,立庙以祭祀。一座始建于南宋的薛岙口“忠训庙”,依然庄严肃穆,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薛凝之(薛怀干十三世孙)字季常,奉母耕读于南湖,朝齑暮盐,隐居不仕。庆元年间(1195-1200)权臣韩侂胄当国,学禁方严,学子谈“道”色变。为端正学风,开阔学人视野,明晰对理学义理的正确阐述,薛凝之不惧招祸,在“伪学禁兴”的非常时期,刊行《伊洛渊源谱》。这部鸿著冲破禁锢,厘清理学渊源,其文人骨气和学术成就享誉士林,对当时低迷的二程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州名士林景熙叹为“只手卫道”,对他的勇气和才华推崇备至。

  薛据(薛凝之之子)自幼聪颖明敏,博览群书,“弱冠名誉知籍籍”,曾任“稽山书院”山长。嘉定年间(1208-1223)着手编辑《孔子集语》,其遍观秘书阁藏书,潜心专研珍本典籍,遴选抄录,将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中的孔子语录编辑成册,直到晚年编就《孔子集语》二十卷。薛据集先圣遗训,发微言大义,蔚为大观。时中书舍人刘克庄亲撰进状,以其“上可裨益夜之览观,下可实崇文之藏贮”,要求将此书入藏秘书省。元明两代,《孔子集语》成为士子的必修书,流传四百余年,后收入《四库全书》。

  宋末元间,南湖薛家为避兵燹而陆续外迁,而今当地已无一户薛姓了,惟有“旗杆内”宅基、庭院的青石步道、旗杆石、宝山殿,还有塔院街的历史概念,还有那薛昌宋的英雄传说,缔造着一个乡村的千年记忆,给人一种沧桑而遥远的感觉,让人窥见漫长岁月留给南湖的痕迹。

  沧海桑田,“旧时鱼宅已栽桑”,南湖盆地早为平畴沃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乡人为纪念薛氏世居南湖时期开创的鼎盛学风,特在宝山殿前之水口,建“文明亭”,联曰:“南山舞龙凤人杰地灵称薛氏,湖野描锦绣耕读传书绍文明。”今天,伫立在狮子山头,眼前那八百亩荷田,恰似一阕宋词,在风中绰约,也许为凭吊当年的金戈铁马抑或激扬文字,我想。

  本文转载:潘孝平的博客

  转载地址:http://blog.stxq.org/?uid-12-action-viewspace-itemid-7059

网络编辑:谢天涯

pandeng:一个家族,缔造一个乡村的千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