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 列表

舞龙,祈福的民俗

2015年02月17日 15:07:42 来源:平阳新闻网

  

  雅村黄龙(平阳新闻网记者余婕摄)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人们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生活文化大餐。在汉代,舞龙就已普遍流传于民间,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慰藉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古时民间每逢灯会、庙会及丰收年节,都会举行舞龙的活动。民间舞龙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

  昆阳镇的黄龙便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条。黄龙诞生于昆阳镇的雅村,已有近100多年的历史。雅村黄龙的龙头、龙节、龙尾均用竹筐扎成骨架,蒙上金黄色布,绘上栩栩如生的龙鳞。龙头英武雄壮,重约8斤,龙珠用竹篓扎成,呈圆形,外包红绸,其下安装100多厘米长的木柄,名为舞珠棍。雅村黄龙约重100斤,龙身共十节,长20米。舞龙表演需14人,整场活动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每年春节期间,雅村舞龙表演队的23名队员都会手举黄龙,乐器在一旁伴奏,为村民和周边乡镇表演舞龙节目,于舞动中带去欢乐和祝福。2010年,雅村舞黄龙被评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雅村文化礼堂二楼的活动室,一间普通的房间,记载了雅村黄龙的传承历史;一座简单的戏台,挥洒着雅村舞龙表演队的汗水。今年66岁的陈志林是舞龙表演队的队长,接触舞龙、爱上舞龙、表演舞龙,已有30多年的光阴。20来岁时的陈志林,陶醉于黄龙的腾飞、俯冲、驾雾,对舞龙表演兴趣盎然,下定决心跟随老一辈学习技艺。但想要掌握熟练的表演技艺非一时能及,拉筋、举重是家常便饭。表演完,隔天手如千斤重。“大家都很喜欢看舞龙,可是现在会舞龙的人很少。”说起舞龙这一传统技艺,陈志林很自豪,但也有些惋惜。“现在每年大年初一至初八,都能看到舞龙表演,但其他时候就很少见了,除非有人邀请表演。”舞龙表演只能靠言传身授,一辈传一辈,如今却后继乏人。“我们舞龙表演队队员大多已经五六十岁,有些表演动作已无法参与。希望能有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参与到舞龙的队伍中,从我们手中接过这传承的任务。”陈志林说道。

  每年都会去舞龙表演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舞龙是祖先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节日文化的记忆,“每次舞龙表演,人群如山似海,构成最欢乐的画面。小孩惊叹于舞龙的腾云驾雾,大人则品味着传统的韵味。”(平阳新闻网记者宋淑莹)

网络编辑:方裘裘

舞龙,祈福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