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文化频道  ->  历史文物 -> 列表

文化中元 博士村街——走进平阳鹤溪老街

2014年03月05日 10:27:39 来源:温州日报

  

  老街闲适的生活。

  

  老街上二月二炒芥菜饭的习俗,吸引了电视台前来采访。

  

  

  记忆中的鹤溪老街(部分) 。 谢秉曙绘

  吴峪文/摄

  老家的叔叔来电称故乡近来喜讯连连:先有村里先贤陈经邦陈经正荣获平阳十大历史名人之首;再者,同屋亲邻林树中的艺术陈列馆落成;还有,街上的文化礼堂受了表彰……催我回去看看。于是,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我回到了老家中元村,再次走入名人辈出的平阳鹤溪老街。

  儿时,最盼望的是老街二月二的会市

  鹤溪老街主要位于鹤溪中元村。鹤溪位处平阳北部,古时有鹤翔舞,故名鹤溪。鹤溪老街从明末清初时期先有陈、庞、金氏等由外围迁徙本街两侧居住,到清中后期又有林、吴、苏、蔡、周、郑氏等迁来居住,老街北起长安桥南至永乐桥,清末和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当时,近500来米的老街上,百商云集,万客来街,各氏族人建有四合院古宅16座,五间以上单进古宅22座。

  按儿时习惯,我穿过学堂巷走进老街,老街上的老宅基本已被现代建筑所替代,但从散落在各个巷弄里的那些旧居和院落,还能依稀感觉到老街曾经的繁华。我家原来住的林德裕大宅曾是老街的代表性建筑,清末至民国时期,是北港片最气派的大宅之一。大宅最早的主人是见过大世面的林姓富绅。大宅既保留了浙南建筑的样式,又融进了民国时期海派的建筑风格,环步其中,精致的走马楼、精细的窗棂、精美的挑檐……随处可见。他的儿子林一峰精通医术且急公好义德裕乡里,人称林德裕,大宅也因此而名,他还创办了平阳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的“鹤溪学堂”。到我出生时,这个前有店铺后有园子三进两院的大宅门里面已住了林、吴、苏、谢、潘等姓氏的族人了。

  记忆中老宅和老街似乎由许多片段组成:叔叔闲时拉出的二胡声;族里的叔叔在大厅练拳耍棍催力时发出的棒喝声;冬日清晨,谢姓叔叔打完拳洗澡时,那冲到身上冒气的井水;对门的幺太放在精致粉彩碗里的五香和灯盏糕散发出的豆油香;晚上隔壁的大哥哥挑灯夜读的身影;大清早母亲在大天井边的石脚桶洗衣时的背影;老宅边那条被雨水冲刷和行人脚步磨得发亮的长长石板路……而对于儿时的我和老街上的孩子来说,最盼望的就是二月二的会市(庙会)。每年此时,孩子们趴在门台的栅栏上看着:抬秋千阁、踩高跷、串马灯、滚龙、跳扇舞和扮八魔……一路走来,舞姿翩翩,鼓点咚咚,欢快和喜悦一时间在孩子们心中洋溢着。听叔叔说,鹤溪庙会历史悠久,到了清乾隆年间,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合境平安,鹤溪民众重修灵佑殿和新建娘娘宫,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那天,四面八方商客汇集于此,包括祭祀庙神,踩高跷、走马灯、抬秋千阁等民间表演艺术也纷纷前来助兴,热闹非凡,真正形成了规模。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宅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街上其它的老宅也都在慢慢消失,庙会却延续了下去(除了文革期间停办之外)。“这几年,镇里更重视起来了。现在,鹤溪高跷舞、滚龙、南拳、抬秋千阁等等,都已成为地方非遗名片,是我们平阳最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谈起庙会,叔叔兴致勃勃地补充道。

  鹤溪学堂的朗朗读书声,曾是这般入耳

  老街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还有和林德裕大宅一巷之隔的由林一峰创办的鹤溪学堂。早晨,学堂里飘出的朗朗读书声和老街上鼎沸的人声,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曾是这般入耳。

  “平阳学统二陈始,鹤溪前辈读书多”,鹤溪的崇学兴学之风,源于中元村的二陈兄弟。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离老街不远的中元村元底的读书人陈经邦荣登进士榜,消息传到鹤溪老街的那天,村头街尾应是何等沸腾!此前,因慕伊洛之学,经正、经邦兄弟不远千里,往洛阳受业于理学家程颢、程颐。在《二程集》中,记有陈氏兄弟与程颐问答二十多条。二陈学成归来之时,正是新党执政,朝廷全面禁锢洛学,二陈学无所用,便回归故里,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陈氏兄弟的文化先导地位,显然开启了中元村乃至鹤溪崇学求新之学风,也给耕读立村的中元村创造了良好的求学氛围。读可荣身,耕可致富,在科举盛行的年代,老街上和村里多少农家子弟正是通过此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据载,自二陈之后至民国鹤溪学堂成立之前,以中元村为主的鹤溪共出探花1名,驸马都尉1位,进士4名,儒学名家1位。

  清末废科举制度,各地鼓励办新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老街上的林德裕大宅里,来了两位乡绅苏朝伦和陈鹏南,他们和大宅的主人林一峰商议决定借老街上的老殿为校舍兴办学堂,再开平阳新学之风。老街的读书声自此不绝于耳。街上也多了条学堂巷,巷里这条用鹅卵石镶嵌的青石板路上,走过了林一峰、苏朝伦、林石斋、苏松、吴嵩、吴子明等诸位担任校长的先贤前辈。1940年第一学期开始,因实施国民教育,学堂更名为“鹤溪中心小学”,住在老街北头的苏松担任校长。苏松是中共地下党党员,他借学校工作为掩护,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夜晚在三板桥创办农民夜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随着斗争形势的恶化,苏松的身份逐渐暴露,浙南抗日革命运动的领头人“老海”(郑海啸)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派人将处境危险的苏松接入队伍。自此,从鹤溪学堂出来的苏松正式入伍和老海一起领导浙南抗日革命运动。平阳解放前夕,老海派副书记苏松、民运部长郑子雄先后赴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北港水头,就近与国民党平阳军方负责人洪彪面商,敦促他及早起义和处理起义中的具体问题。在浙南的和平解放事业中,苏松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难之时,经世致知的鹤溪学堂成了传扬救国真理的地方,有着铮铮铁骨的林树人、苏明扬等一批鹤溪学堂的学子,在浙南革命者榜单上都赫赫有名。这些革命者和爱国志士匆匆的脚步声,仍然回响在鹤溪老街上……

  在林家崇学之风影响下,一位位学界精英从老街走出

  从兴宅安家、创办学堂到书香传代,老街上的林家完成了一个中国传统家族理想化的传承和蜕变。林一峰的儿子、曾任鹤溪学堂校长的林石斋,写得一手好字,是远近有名的书法家。他和邻村的苏步青是同窗好友,本已考取名额准备和苏同去留学,然因其兄突然病故,林便丢弃功名归家服侍母亲尽孝。由此,鹤溪少了一名最早的博士,多了一位传道授业、下自成蹊的老先生。他的遗憾在亲生儿子身上得到了补偿——从林德裕大宅和鹤溪学堂走出去的林树中,是当今中国美术学界的泰斗。林树中别名光望,弘一法师的再传弟子,徐悲鸿弟子,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史论家。身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头衔太多了:文化部美术学博士生指导教师专家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校外职务评审委员、美国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林树中1953年到南艺任教。多年来,他辗转调查和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出版了8卷本《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2006年,胡锦涛访问美国,将该书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耶鲁大学。

  林家的崇学之风自然也影响到了大宅内、老街上其他姓氏乡邻的后辈——从大宅出来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导潘士远,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得意门生,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面已占有一席之地。他坦言故乡对自己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后学,我曾得到了多名故乡前辈的提携,在他们身上,自己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做事都要以德先行”;老宅旁的学堂巷走出来的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吴冲锋,是我同属大房的宗亲,少时就好学多思,他当年从鹤溪学校毕业时以北港四区第一名成绩考入重点大学,1983年以全“A”的优异成绩获免试直升攻读博士学位,29岁就被国家教委特批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现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吴冲锋念念不忘自己在老家的启蒙学习阶段:“老街和村里的浓厚的学习氛围、鹤小老师培养的多思求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让我终生受益”;还有曾为宁波城市和雁荡山做过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专家苏明扬、研究指纹辨别和弹痕建档技术的国际刑侦专家苏志真等等。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元村为代表的鹤溪共走出博士生导师6位、教授7位、副教授4位、博士后1位、博士18位、硕士38位。如果说中元村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那么,鹤溪老街就算得上博士街了!

  走进老街边上的文化礼堂,我浏览着一位位从中元村走出来的学界名人、业界精英的生平介绍,突然感到老街并没有老去,从陈氏兄弟传下来的崇学尚德、求真向上的求学和经世之道,在这里已有了很好的传承。

  原标题:文化中元博士村街——走进平阳鹤溪老街

  转载地址:http://wzrb.66wz.com/html/2014-03/05/content_1604888.htm

网络编辑:谢芒芒

文化中元 博士村街——走进平阳鹤溪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