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文化频道  ->  文化动态 -> 列表

温州古井, 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2013年07月24日 15:05:15 来源:温州日报
 
谷宅里的水井,一派江南风情。 杨冰杰 摄
 
宋朝古井海眼泉位于江心屿东塔山西麓,“海眼泉香”是江心十景之一。 杨冰杰 摄

  温州是个多古井之地。仅老城鹿城区内,明代时知名的井就有1000多口,令百姓感恩且牢记不忘的井至今仍有数十口之多。这些古井,每一口都养育了几街居民,每一口都凝聚了许多记忆。

  眼下,整个温州地区还有多少口古井?它们现状如何?在“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温州古井》近日出版发行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普查的《温州古井》主编郑梯燕;同时,也采访了不少对温州古井态度各异的人们,听听他们的声音,期待大家共同关注——温州古井未来的命运。

  现存600多处古井:

  泰顺县、鹿城区分布最多

  “一般的古宅院都掘有私井,有些普通民居百步之内就有公井。”提起温州古井的保存量,郑梯燕连声说:“真不错!”

  这个在温州市文保所工作的姑娘,因为常年做野外文物调查,皮肤晒得黝黑。参与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她接触古井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古井往往比较隐蔽,有不少井是在我和同事们调查老房子时偶然发现的。”

  根据郑梯燕和她的众多同事、同行在温州地区的调查,目前,温州约有古井630多处,其中,作为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寺观塔幢等的附属文物登记的池塘井泉有331处。

  历史最悠久且有文献可查的井,当属晋代时郭璞建永嘉郡城时所凿的、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二十八宿井;传说中的郡守王羲之“临池作书,洗砚于池”的墨池,也被算作“晋井”收入《温州古井》。

  此外,宋、元、明、清至近代,历朝历代均有较好的温州古井保存下来。“但是,年代越久远的古井,保存的还是越少。”郑梯燕介绍:温州古井中,以清代古井数量最多,约占古井普查登记总数的63%。“登记在册的温州古井,在泰顺县分布最多,有117口;鹿城区的古井也不少,有107口,排第二。”

  《温州古井》一书,从普查发现的600多口井中筛选出82口,以古井凿筑年代为编排引线,结合它们的历史、分布、规模、形貌,为读者一一做了介绍。郑梯燕说,她在编辑此书时,更注重古井作为文物的本体,重点突出古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编书的过程中,让郑梯燕眼前一亮的是位于瑞安玉海街道第一巷的近代井——郑德馨民居井。郑德馨是民国时期瑞安颇有声望的书法家,他家这口井当年凿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井栏平面呈八边形,青石质,每面都雕刻有活灵活现的瑞兽图案,如鹿、鹤、龙、鱼等。成书时,郑梯燕特意把这口井的照片放置在《温州古井》的封面上。

  由于温州古井形态多样,郑梯燕在编辑《温州古井》时,也尽量把各个有代表性的古井收入书中。比如,建于乐清北白象镇高西村的明代田螺井,因整体形似田螺,故得此名;建于永嘉岩头镇西岸村的明代琵琶井,井形如琵琶,井两侧各有一棵苦槠树,犹如琵琶琴指,让郑梯燕由衷赞叹:这不仅仅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众多温州古井中,最让郑梯燕印象深刻的要数建于泰顺雅阳镇中村的清代日月井了。日井呈圆形,像太阳;月井呈半月形,像月亮;这两口井隔溪相望,似在互诉衷肠,温州古井中最浪漫的也就这一对了吧。

  普查发现:

  温州古井几乎都受到污染

  温州古井,多是传统意义上的水井。这次普查,为达到类型的完整,将一些较有特色的池塘、岩石泉也列入古井范围,因为它们具有(或是曾经具有)与水井相似的功能用途。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不少古井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各级政府也将其中一些古井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但普查中发现我市古井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并存在本体破坏甚至填塞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市文保工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由于温州城市扩展,工业文明加速发展,以及自来水的出现并逐渐普及,人们在生活上逐步脱离了对井的依赖,原来绕井而居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古井的功能被弱化,最终使大部分古井因久无使用与保护而遭到遗弃。

  另外,城市建设中一些楼房等建筑往地下挖掘时,深度太深,常常导致附近古井的水脉被切断破坏以致污染。

  还有,由于居民住宅、城区道路、公共设施、体育文娱设施、环卫设施以及城市美化等项目大量上马建设,大批古井被损毁或填封。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作为温州古城重要标志的“二十八宿井”,现状尤为令人担忧。“二十八宿井”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是温州历史最直接的见证。当年,郭璞开凿这二十八口井时,按照天上星座的相应位子而选择井的位置,以求“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好兆头。

  “二十八宿井”分别是铁栏井、县前头古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井、永宁坊井、八角井、海坛山下井、三牌坊古井、桂井、屯前街古井、三港殿古井、华盖山炼丹井、奎壁井、八角井、天宿井、仙人井、义井、金沙井、甜井、府署古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白鹿庵古井、积谷山下冽井、应仙井和施水寮古井。

  经过“文革”期间的“破四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许多古井就此被填埋,废弃,破坏。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原来的“二十八宿井”也仅存十余口,而真正能发挥饮用、洗涤功能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市文物专家蔡钢铁关注“二十八宿井”多年,谈到“二十八宿井”的现状,直叹“非常可惜!”他尤其挂心那口温州老少皆知的铁栏井。

  铁栏井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二十八宿井”中最大的一口。铁栏井井深约五米,是古时温州城中重要的饮水源之一。在民间故事里,讲到曾经有个叫蔡襄的状元要在福建泉州造洛阳桥,但屡造屡塌,后来靠仙人帮忙,才把桥造好。而这仙人就是从铁栏井里抄近路才到泉州的。想到这井能通泉州,深不可测,就有好心人在井上方置铁栏,以防万一,于是也有了铁栏井的名称由来。从这样的民间故事中,其实可以窥见旧时老百姓对井的崇拜。

  现在,尽管铁栏井被保护起来了,但是出于某种保护古物、保障围观者安全的目的,铁栏井被有关管理者罩上了不锈钢罩。附近的居民讲,铁栏井自从被戴上了“紧箍咒”,就很少有人前去打水,原来铁栏井里的清泉因为缺少流动,慢慢散发出异味。蔡钢铁说,文物部门最反对在井上罩不锈钢盖子,“因为要在井口打孔固定,对井的外观会造成很大破坏。”

  居民调查:

  还有多少古井情结?

  整合编撰《温州古井》所需的调研资料时,郑梯燕发现,在水资源珍贵的山区、农村,古井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井里的水即便不能饮用,也仍被人用来洗刷物品。而在自来水普及的城市,古井多数被废弃。

  这种分化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现代化的温州城内可以没有古井吗?有古井情结的城市居民还有多少?

  上周,记者对居住在市区古井周围的50位居民(包括曾经居住在井附近的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不到10%的受访者坚持饮用井水,这些人主要集中在新园觉巷的井、白鹿庵井、朔门街附近的井旁边。他们多是老人,对古井情有独钟,并以守护者的身份关心井,保护井,对有损井水清洁的行为会抵制和抗议。

  超过50%的被调查者漠视古井被遗弃、被破坏。这些人认为既然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井本身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他们不知道身边的古井有何价值,是否值得保护。

  约20%的受访者坚信古井在当今城市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城市建设已经将地下水脉污染了,饮用井水与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不吻合,城市中的井哪怕是古井也不值得保护。

  还有少部分受访者,因为早年留下的对井的美好记忆、或是出于对曾经甘甜的井水的怀念,明确表示古井应该受到保护。

  “温州城市社会离不开古井。对于市区居民来说,家里还没有安装自来水时,古井不仅是唯一的饮用水源,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聚集的空间和机会,应该说,温州最早的‘市’就产生在井边:由聚集形成市场,由市场而促使城市产生并繁荣。”我市民俗学者潘一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的观点:保护古井不仅仅是保护温州的城市记忆,更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小时候我家住在横井巷,那里有一口古井。因为古井的水是恒温的,居民们冬天用井水洗衣物,夏天将井水洒在地上降温,井周围一天到晚围着很多人,大家在井旁洗澡、聊天、纳凉,充满人情味,这种非常有意思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温州的地域文化。”

  蔡钢铁则认为,如果温州城区的众多古井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它们将不但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活教材,而且对我市城区的气候调节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温州要创历史文化名城,在‘井文化’上也应有所举措,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遗产保护好、使用好,而不是让它们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而全部湮灭。”

  今天,翻看老照片,还能看到市区那些因井得名的老巷:信河街的甜井巷、来福门的八角井巷、山前街的山井巷、百里坊的桂井巷、仓桥街的双井巷……现实中的它们,大多数早已井毁巷灭,徒有名字流传世间。 ()(记者 李 艺 实习生 王民悦)

  原文标题《温州古井,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原文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13-07/24/content_1482426.htm

网络编辑:叶炯凯

温州古井, 还有多少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