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旅游频道  ->  红色旅游 -> 列表

红色的召唤

2012年05月15日 09:58:40 来源:平阳新闻网

  在平阳县西部距离县城44公里的地方,群山绵延,秀峰林立。东邻“中国皮都”水头,南望石奇峰秀雁荡,一个叫作山门的小镇就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

  山门有山,有山名叫凤岭,海拔500米。也许是沾了南雁荡山的灵气,矗立得毓秀挺拔,苍郁葱茏,犹如展翅愤飞中巨凤的躯体。印象中的凤岭,与一段红色的回忆息息相关。

  行走在山门这条始建于明末清初的老街,老街便流淌着四百年厚重的历史。岁月匆匆,原来的大部分鹅卵石路面已经被混凝土地面所代替,只有在街的角落上,还有一段短短的鹅卵石地面,静静地躺在阳光中,默默地数着来往行人的脚步。街道两旁,至今还保存着为数不多的木质店铺,门窗上雕刻着朴实的花纹,只是在岁月的摩挲下,显得有些沧桑。它们一定还记得:1938年3月18日,由红军挺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400多双脚,由粟裕司令员率领,从这里整齐划一地走过,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循着他们的步子,我慢慢地接近“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这一块革命圣地。入口处金黄色匾额上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的“红军挺进师纪念园”放射着金灿灿的光芒,踏上宽阔整洁的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旁树立的蜿蜒向上延伸的隔离板整齐肃穆,涂抹成映天的红色高高耸起,映衬满山遍野的翠绿,越发红艳,是这一种殷红引领着人们虔诚地进入。

  台阶尽处,一座巨大的花岗岩门坊突现,门楣上苍劲浑厚的“北上抗日出征门”几个字就突入眼帘。粗大的两根门柱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方门,门柱上镌刻着一副荡气回肠的门联,“北上远征慷慨悲歌御强敌,南回游击燎原星火照东瓯”。山风过处,凝神侧听!集结远征的号角隆重地吹响,门柱两旁相对称洁白的石板墙上,将士们远征抗战浮雕分明。细读碑文,我们依稀又回到那久远而悲壮的场面: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高大的战马在呼啸,激昂的战士在高呼,雄赳赳气昂昂,向前!向前!从1935年6月下旬开始,挺进师八进平阳,与平阳人民并肩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多次大规模“围剿”。革命队伍由400多人迅速发展到1500多人,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部从平阳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3营。几经辗转历尽艰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绕过出征门,3组并行各38级的大理石石阶通向主碑。主碑坐北朝南,背靠群山,静默着,高高耸立,直指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的大字在暖暖的阳光中熠熠生辉。花岗岩名石连接起两根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外贴黑色花岗岩板块的长方形碑身,形如双肢合一,向上有力,象征着红军挺进师与浙南革命力量紧密结合,并肩战斗。主碑周围高低不同的6根立柱,如春笋破土,象征挺进师活动过的闽浙赣等地区的革命力量蓬勃发展。

  面对巍峨挺拔的纪念碑,我只能竭尽我想象的空间,想象着她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她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那般惊天动地,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她仿佛积蓄了所有的力量,在这站立的一瞬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挥洒成一片红艳艳的天地,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山门有溪,有溪名叫畴溪,穿街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终年不息,汇入鳌江,奔向大海。也许是受了鳌水汹涌的牵连,流淌得欢快激进,流淌出“涓涓细流终成大河”的气概,滋润了这一片红色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革命生机。是这条流淌的小溪把我引向畴溪小学(原山门镇小学),如今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面对着畴溪,面对着广阔的原野,并列着高居于凤岭山腰的纪念园主碑、抗日干校,彼此间只有三十步的距离,一堵围墙把干校紧紧地保护起来,一时,让人的视线无法触及,但这矮矮的洁白围墙又怎能围得住畴溪小学昔日的辉煌。

  1938年1月15日,由粟裕任校长、黄先河为副校长的“干校”(对外称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对外招生了,温州乃至全国各地的进步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怀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校园里,来来往往,一位位有志青年气宇轩昂,谈笑间豪情万丈,“激昂文字,指点江山。”两座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木檐挑角质朴而稳重,经历了历史风风雨雨的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永往直前。

  1985年,经过整理后的西楼被开辟为干校纪念馆,今西楼依旧,而东楼仅剩下遗址。信步校园,幽静肃穆,两楼之间的空地上,几株桂树蓬勃生长,枝繁叶茂,虬劲刚直,高过了屋顶,探出了围墙,荫蔽了一方坚实的土地。绿油油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着光,粟裕同志的部分骨灰就撒在这几株据说是他亲手种植的桂花树下,树光摇曳,风叶致意。1984年2月,一生戎马的粟裕将军在北京逝世,他留下遗嘱:“浙南是我的第二故乡……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将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85年,他的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带着部分骨灰到了这里,撒在了他无比眷念的土地上。

  在东楼遗址粟裕将军曾上过课的教室里,黑黑的泥地上,课桌椅整齐地摆放着,依稀中我仿佛看到粟裕将军正声情并茂地为学员们讲授游击战术,作形势与任务报告,从学员们的凝眸中,看出学员们的心潮在澎湃:驱逐日寇,还我山河,振兴中华,扬我国威。于是,在对敌的南征北战中,一批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如邱清华、林夫、林斤澜,于战火中砺炼淬火,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走在曾经咯吱作响的楼梯上,从紧闭的窗口望进去,在铺着草席的地板上,整整齐齐地叠着破烂的夹缬,墙壁上挂着印有红五星的蓝布书包,轻轻推开门,走进了另外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世界,一盏缺脚菜油灯,一支生锈红樱枪,一只褪皮手枪套,乃至一次细致的战斗的标示图……触目可及的一件件物品让每个到山门——“浙江延安”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历史创举。

  山门有红色,有红色名叫不朽,红色不朽,瓢泼成历史的天空,映染天边绚丽的红霞。凤岭竹林中,那一口清澈见底的“红军井”,奔涌着当年依旧滚烫的泉水,浸润着褐色光滑的井石,凝成了一股倔强的精神源泉;那一座龙井古寺,历尽战争洗礼风采依旧,当年的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寺院阁楼里还保持着粟裕将军当年办公室的旧貌,粟裕将军在此伏案撰写兵法著作,优化游击战术,拖疲、拖垮来犯的敌人。凤岭竹林左手海拔400多米的半山腰,东西两侧是峡谷,南面有条盘山公路(原是羊肠小道)通向山门街,这里就是大屯村——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旧址,它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在浙南驻扎最久的地方。决策者一个个英明的决策从这里向四面八方发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古时据说凤岭山上多梧桐,梧桐乃传说中的凤凰栖息之所。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静卧于此的革命先烈不就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吗?他们在肉体上虽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但轮回后他们得以更美好的重生,山林记住了他们,人民记住了他们,历史记住了他们,听!这是凤凰涅后的声音:凤舞起兮,凤岭山上红旗飘飘指前程;凤卧落兮,凤林深处地火运行燎山原。听!这是红色在召唤,召唤我们进入,进入热烈、奔放、激情、斗志的历史情境中去;进入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的人性光辉和人文情怀中去;进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中去。用那些给我们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们的心灵还在憧憬的情境充实未来美好的生活,我想,每个人都等待着时代精神新的召唤和复苏。(郑荣健)

网络编辑:朱伟伟

红色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