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文化频道  ->  文物列表 -> 列表

通福门

2012年04月26日 10:30:35 来源:平阳新闻网

  平阳县城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这座古城中,尽管经历了时代变迁及老城改造,但一些古老的建筑还保存得比较完好。美观而端庄的通福门,是现存唯一的古城楼式的建筑物,也是平阳古城的象征。

  通福门建在平阳县城南面岭门的关隘之上,这个地方又叫做铁岭,气势非常雄伟。据张南英先生编纂的清乾隆《平阳县志·舆地》记载:“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有溪……其门曰‘通福’”。平阳县城古时候有4座古城门,但通福门不是城门,而是南北交通干道上的一座古城楼。

  通福门始建于清光绪11年,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是清朝时期浙江到福建必经的一道关口,地理位置重要。通福门上为培风阁,是清朝项佩琛所建。它的台基和拱桥部分为粉红色的花岗岩块石筑造,高5米,宽11米,进深8米,门宽3.2米,门高3.8米;两旁设有石凳,供南来北往的人歇坐;整个石结构的基础和拱门,造型精致,工艺考究,至今尚未变形;培风阁上方为木石抬梁构造,共有三间,通面宽约10米,进深6米,明间有4米宽度;阁檐柱的柱头饰有圆坐斗各一尊,坐斗底部出丁头拱承托起檐枋;顶部的梁额和枋柱结点处,采取斗拱过渡或榫铆式工艺,结构上看似笨拙,却有永续牢令之意,让人钦佩古人的心眼手法;阁顶为重檐六角攒尖顶,顶上置有葫芦形装饰,美观贴切;檐角出际外伸2米许,由椽木与飞椽相接,铺着古代特制的圆筒瓦,其势如飞似跃,极有动感;阁楼的柱子大部分是粗石制造,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正中南面有一对石柱,上面刻着对联:“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可见当时这个古楼的地域位置非常重要。

  登上通福门,站在培风阁上,仿佛就能看到前后两段历史,因为北边的昆阳镇经过改造,已是一个现代化城镇,高楼耸立,街道和居民新区生机勃勃;而朝南边一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街向着远方延伸,大多是木材和砖瓦结构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古人就是从这里过夹屿桥,走钱仓,经灵溪,跨分水关,而进入福建的。古代的王十朋、陆游、俞曲园都曾经过这里,并留下赞美其风光的诗篇。

  通福门的名字沿革也是历史的反映,在民国后期一度改为“识字门”,因为那时当地的县官要老百姓强行识字,强制行人背诵《国民公约》或认读“注音字母”,经过这里的就要认得几个字,否则不许通行。居民称之为“鬼门关”。解放后,这门就改称解放门。如今又改过来了,“通福门”三个大字系已故的百岁书法家张鹏翼所书,而平阳县的文物馆就设在通福门的培风阁之上,真是风光独特,古色古香。

 

网络编辑:叶炯凯

通福门